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复合侵染而引起的土传病害,主要为害小麦茎基部。受秸秆粗放还田、菌源不断累积等因素影响,近年来病害呈发生范围扩大、危害程度加重趋势,已成为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主要病害,不仅严重威胁小麦稳产丰收,也严重威胁小麦质量安全。
根据田间调查,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症状及发展过程如下:
小麦出苗至越冬前,是一个侵染高峰期。小麦播种发芽出苗后,即可受到茎基腐病菌侵染,病菌通过胚芽鞘侵入地中茎,向上扩展到分蘖节,导致茎基部和叶鞘变褐,严重时引起麦苗发黄、枯死;
小麦返青期,是二个侵染高峰期,茎基腐病病株率上升;
小麦拔节至抽穗期,是垂直扩展高峰期。发病部位由基部逐渐向上蔓延,植株茎基部的1个~2个茎节变褐,严重时可扩展至第3茎节。潮湿条件下,基部茎节处可见到白色或红色的霉层。严重者,茎基部坏死,导致水分不能向上运输,整株失水状枯死,易从基部拔断,断处褐色;
小麦灌浆期,是显症盛期。病害加重,茎基部逐渐干枯,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和营养供应,症状较轻病株上部叶片出现干枯现象。严重病株产生典型症状,麦穗提前干枯变白,籽粒秕瘦甚至无籽,发病严重田块出现成片“枯白穗”。
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:
(一)选用抗(耐)病品种。虽然目前生产上缺乏高抗小麦茎基腐病品种,但近年田间观测和抗性鉴定,开麦18、周麦24、丰德存麦20号、存麦618、 徐麦2023、丰德存麦5号、存麦29、郑麦6687、秋乐168、洛麦26、西农519、中育1702等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具有一定抗(耐)性,病害发生重的麦区可根据品种区域适应性因地制宜推广种植。
(二)推行秸秆深翻灭茬。黄淮海等小麦茎基腐病重发区,推行秸秆粉碎或腐熟还田,播前深翻整地(可每隔2—3年深翻一次),深度25—30cm,尽可能减少表土及土壤表面秸秆量,压低菌源基数,降低病害苗期侵染几率。
(三)因地制宜适期晚播。根据当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程度和秋播期天气情况,适当推迟冬小麦播种期,降低病菌冬前侵染,减轻病害发生程度。如秋季温度偏高,可推迟小麦播种期7—10天,并根据晚播天数适当加大播量、控制播种深度,一般晚播2—3天每亩增加1斤播种量,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—5厘米,保障出苗率和冬前基本苗数。
(四)强化种子药剂处理。冬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,选用对路药剂做好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可有效预防病害发生。应结合小麦其他土传、种传及苗期病虫害防控,推荐选用苯醚甲环唑+咯菌腈进行拌种防治。
(五)加强返青期施药防治。返青期是控制小麦茎基腐病春季发生危害重要时期。黄淮海等重发区可结合纹枯病、蚜虫、草害等防控,喷施对路药剂,可进一步控制病害发生。施药时应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、适当加大用水量,着重喷施小麦茎基部。推荐选用丙硫菌唑·戊唑醇进行防治。
此外,小麦与水稻、油菜等作物轮作,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,小麦孕穗抽穗期及时灌溉保持穗期土壤墒情良好,可减轻病害发生危害。
【声明】本平台对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供读者参考,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来源:农业农村部网站、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等